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關于印發
《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
前期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報告》的函
各市人民政府,省有關部門(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國發〔2014〕21號)精神,全面推進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省政府于2015年9月出臺了《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魯政發〔2015〕22號)。為更好地推動規劃落地落實,省發展改革委會同省有關部門和各市通過自評總結、實地督導等方式,結合第三方機構監測數據,對前期規劃實施情況進行了全面總結,形成了《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前期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報告》。經省政府同意,現將《報告》印發給你們。請結合規劃推進落實中存在的問題和下步措施,切實做好相關工作,力爭圓滿完成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目標。
附件: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前期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報告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2019年7月1日
附件
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
(2015—2020年)前期實施情況總結評估報告
為全面推進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新社會治理體系,根據國務院要求,省政府于2015年9月出臺了《山東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2015—2020年)》(魯政發〔2015〕22號)。規劃要求圍繞打造“信用山東”,大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切實提高全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為更好地推動規劃落地落實,現將規劃前期實施情況總結如下:
一、規劃落實情況
全省上下按照規劃要求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工作措施,狠抓工作落實,通力合作、積極作為,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一)社會信用法規制度體系進一步健全。一是信用立法取得重大進展。2018年3月,省政府以第314號令出臺了《山東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信用立法已列入2019年一類立法計劃,社會信用條例有望盡快出臺。二是重點領域信用制度體系不斷完善。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信用聯合獎懲、政務誠信、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公示、個人誠信體系建設、實名登記制度等文件。16市按照規劃要求,出臺本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有關部門也積極出臺各類信用制度文件,基本覆蓋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重點領域,初步形成了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法規制度體系。三是信用標準不斷健全。圍繞平臺建設的技術支撐、信息安全和建設管理,發布實施了26項工程標準,有力保障了社會信用體系的順利建設和規范發展。
(二)覆蓋全省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網站集群建設進一步完善。一是建成了平臺和官網兩個重要載體。省里率先建成了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一期)項目和“信用中國(山東)”官方網站,16市信用平臺和官網均已上線運行。以省信用平臺為樞紐的、覆蓋全省各地域各行業的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和網站集群已經基本成形。二是信用信息歸集實現新突破。工作中,堅持平臺建設和數據歸集同步推進。在省有關部門和各市的大力支持下,省信用平臺歸集信用數據突破12.5億條。三是信用中國(山東)”官網公示作用初顯。2018年,官網公示全省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659萬條,公示全國信用“紅黑名單”信息191萬,一站式綜合信息查詢超過730萬人次,總瀏覽量突破1900萬次,社會關注度逐步提升。
(三)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進一步深入。一是信用“紅黑名單”制度進一步健全。目前,我省實行“紅黑名單”制度的部門近30個,省級主要業務部門已建立起“紅黑名單”制度。二是聯合獎懲領域繼續擴大。貫徹落實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有關部門印發的系列聯合獎懲備忘錄已近50個,獎懲的領域、范圍、措施繼續擴大。2018年12月,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接入省政務服務大廳,實現入駐大廳的省直部門辦理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事項時能夠查詢使用信用信息。三是失信聯合懲戒初見成效。2018年,省發展改革委在行政許可業務中,共查詢使用6300多家企業法人的信用記錄1.8萬余次,限制申報事項29次。省法院2018年累計發布失信名單114.4萬例,發布限制高消費令73.4萬人(次),117.8萬人(次)購買機票和動車、高鐵票受到限制,36.7萬人(次)迫于壓力主動履行了義務。
(四)城市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推開。一是國家信用體系示范城市創建取得顯著成效。威海、濰坊、榮成三市被確定為全國首批12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青島、濟南、濟寧、煙臺和新泰市正在積極申報國家信用示范城市。二是守信激勵創新工作扎實推進。煙臺、青州、榮成三市被國家發改委確定為首批30家率先開展守信激勵創新工作的城市。三是省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試點示范工作進展順利。2016年我省部署開展省級試點示范創建工作,創建期為兩年。2018年12月,經過前期自評、初審、打分、公示、展示等環節,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聯席會議辦公室確定青島市即墨區、濟南市、諸城市、青島西海岸新區、東營市墾利區、壽光市、五蓮縣、濟寧市等8個市(縣、區)為我省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積累了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
二、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雖然我省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但與國家要求相比,與先進省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和差距。
(一)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有待加強。信用信息覆蓋面較廣,散落在各個行業和領域,隨著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投入使用,信用信息歸集有了較大改進,但目前尚不能做到“應歸盡歸”。信用信息歸集共享的廣度、深度需繼續提高,時效性、規范性、準確性有待提升。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與各部門、各市公共信用信息平臺的聯動協作、互聯共享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各地區之間存在較大差距。省內各市縣之間,信用工作開展情況的差距較大。例如,在國家開展的最新一期城市信用指數監測中,全國有261個地級市納入監測,煙臺、威海、濰坊居前十名,但仍有5個地市在一百名以外;在縣級市監測中,我省27個縣級市納入監測。其中,榮成市連續多個月份居第一位,但我省進入前一百名的城市僅有11個。
(三)部門、行業發展不均衡。國家確定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司法公信”四大重點領域,大多數行業的信用監管體系建設進展順利。但也有少量部門信用建設主觀能動性不夠,一些領域信用記錄尚未建立,信用承諾制度、信用“紅黑名單”等制度未能全面鋪開。
(四)信用信息應用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查詢使用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分級分類監管和信用的結合不夠緊密,信用聯合獎懲在一些行業領域未實現真正落地,信用服務市場的力量還很薄弱,“信易+”等信用惠民便企的應用場景不夠豐富,與廣大群眾、全社會對信用紅利的期盼還有較大差距。
(五)信用宣傳教育不夠深入。省有關部門、部分地市開展了“誠信建設萬里行”、“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信用記錄關愛日”等誠信主題宣傳活動,但尚未形成普遍化、制度化。誠信教育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等活動,不夠豐富,宣傳形式和渠道有待完善,誠信宣傳教育的覆蓋面遠遠不夠。
(六)重點領域失信事件時有發生。近幾年,疫苗事件、高鐵霸座、“假藥門”等失信事件時有發生,引起社會廣泛關注。2017年、2018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和最高人民法院開展的列入失信被執行人黨政機關和其他社會組織專項清理中,我省失信主體連續兩年居全國第二位。重點領域的失信行為整治任務,還十分艱巨。
三、下步工作措施
2019至2020年,是規劃實施的收官階段,也是攻堅克難的關鍵之年。我們要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工作落實年”的安排部署,積極作為、加壓奮進,力爭圓滿完成規劃提出的各項任務目標。
(一)以信用立法為中心,加快推進信用法規制度體系建設。積極配合省人大法工委、省司法廳,推動盡快出臺《山東省社會信用條例》。深入實施《山東省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持續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深化信用信息應用。全面學習推廣自貿區經驗,編制公共信用信息“三清單”(數據清單、行為清單、應用清單)。進一步健全信用承諾制度,納入市場主體信用記錄,接受社會監督,并作為事中事后監管的參考。
(二)以信息應用為重點,全面構建信用聯合獎懲大格局。持續提升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服務功能,以“全量共享、深度加工、動態更新、廣泛應用”為目標,依托省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交換平臺,進一步拓展省公共信用信息平臺數據來源,優化數據質量,強化數據應用,深化“信用中國(山東)”網站服務功能,積極構建政府、社會共同參與的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機制。
(三)以示范創建為載體,全面推進城市信用體系建設。壓實城市信用體系建設主體責任,以國家級社會信用體系示范城市、省級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為重要載體,發揮示范城市模范帶頭作用,樹立城市信用建設工作標桿,調動各市、縣(市、區)積極性,引導各市、縣(市、區)對標先進,查找不足,務實開展示范創建工作,全面推進我省城市信用體系建設水平再上新臺階。
(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全力做好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宣傳教育。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新聞媒體的作用,深入挖掘新聞線索和典型案例,廣泛宣傳誠信典型,披露一批失信案例,在全社會大力營造“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氛圍。全面開展誠信教育,大力弘揚誠信文化,普及信用知識,開展信用培訓,切實增強全社會的誠信意識,加快形成崇尚誠信、踐行誠信的良好社會風尚。
(五)以重點領域為突破,全面開展失信問題專項治理。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堅決整治“新官不理舊賬”問題,繼續加強失信政府機構專項治理,徹底清理存量,嚴防發生增量。認真落實省文明委印發的《關于貫徹落實中央文明委<關于集中治理誠信缺失突出問題提升全社會誠信水平的工作方案>的實施方案》(魯文明委〔2018〕11號),持續開展電信詐騙、虛假廣告、偷逃騙稅等十九個重點領域的失信專項治理任務。加強重點領域的監測預警,研究制定重點領域誠信建設的制度措施,構建長效機制。
(六)以總結評估為基礎,扎實開展“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在系統總結評估前期規劃實施情況的基礎上,創新規劃理念和方法,做好“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的前期研究工作。力求充分應用新時代的新手段,注重開門編規劃,廣泛凝聚社會各界智慧,更好發揮智庫作用,更好反映社會公眾期待,更好解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遇到的困境和難題,進一步提高“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編制的科學性、透明度與參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