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完成法院人身份認證
可以先瀏覽其他內容
隱藏同步進度五、建立合理的個人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 (23)個人收入分配要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體現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勞動者的個人勞動報酬要引入競爭機制,打破平均主義,實行多勞多得,合理拉開差距。堅持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的政策,提倡先富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24)建立適應企業、事業單位和行政機關各自特點的工資制度與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國有企業在職工工資總額增長率低于企業經濟效益增長率,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低于本企業勞動生產率增長的前提下,根據勞動就業供求變化和國家有關政策規定,自主決定工資水平和內部分配方式。行政機關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公務員的工資由國家根據經濟發展狀況并參照企業平均工資水平確定和調整,形成正常的晉級和工資增長機制。事業單位實行不同的工資制度和分配方式,有條件的可以實行企業工資制度。國家制訂最低工資標準,各類企事業單位必須嚴格執行。積極推進個人收入的貨幣化和規范化。 (25)國家依法保護法人和居民的一切合法收入和財產,鼓勵城鄉居民儲蓄和投資,允許屬于個人的資本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逐步建立個人收入應稅申報制度,依法強化征管個人所得稅,適時開征遺產稅和贈與稅。要通過分配政策和稅收調節,避免由于少數人收入畸高形成兩極分化。對侵吞公有財產和采取偷稅抗稅、行賄受賄、貪贓枉法等非法手段牟取收入的,要依法懲處。 (26)建立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對于深化企業和事業單位改革,保持社會穩定,順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大意義。社會保障體系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社會保障政策要統一,管理要法制化。社會保障水平要與我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適應。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辦法應有區別。提倡社會互助。發展商業性保險業,作為社會保險的補充。(27)按照社會保障的不同類型確定其資金來源和保障方式。重點完善企業養老和失業保險制度,強化社會服務功能以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和競爭能力。城鎮職工養老和醫療保險金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進一步健全失業保險制度,保險費由企業按職工工資總額一定比例統一籌交。普遍建立企業工傷保險制度。農民養老以家庭保障為主,與社區扶持相結合。有條件的地方,根據農民自愿,也可以實行個人儲蓄積累養老保險。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28)建立統一的這會保障管理機構。提高社會保障事業的管理水平,形成社會保險基金籌集、運營的良性循環機制。社會保障行政管理和社會保險基金經營要分開。社會保障管理機構主要是行使行政管理職能。建立由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公眾代表參加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督組織,監督社會保險基金的收支和管理。社會保險基金經辦機構,在保證基金正常支付和安全性流動性的前提下,可依法把社會保險基金主要用于購買國家債券,確保社會保險基金的保值增值。